搜索

商界资助“倾斜”大型活动,中小型体育运动自生自灭

来源:星岛环球网 2023-08-22 09:21:13

近年香港运动员在国际赛事屡创佳绩,可算是政府多年来投放巨额资源发展体育的最佳回报,然而相比下商界资助运动一直未见踊跃。体育界指,商界主要向曝光率极高的“M”品牌,如国际七人榄球赛等“倾斜”,令大型活动更“大型”,中小型体育活动则未受惠,窒碍持续发展。有学者指,香港运动项目因欠缺观众群,常被质疑宣传效益有限,加上经济欠佳,商界更审慎理财,建议当局将赞助运动项目列为指定社会责任作吸引;另有运动业界提“自救”方案,盼当局制定长远“造星”计划,并牵头联络商界找运动明星代言,延续“星级运动员”的神话。

▲近年香港运动员在东京奥运等国际赛事屡创佳绩,背后是政府投放巨额资源的成果。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和东京残疾人奥运会,香港选手分别夺得1金2银3铜的佳绩,成为疫情下鼓舞港人的盛事。本月结束的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港队亦斩获4金1银7铜,创下历史佳绩。事实上,多年来港府一直透过支持香港体育学院及60个体育总会,为1300名精英运动员提供密集式训练,和推广普及运动,光是2020年的拨款达12亿元,约占该等机构90%的年度开支预算。以公帑资助精英运动和普及运动无可厚非,但体育界指长期依赖政府资助,或令体育活动欠缺商业元素,营运上难以“自给自足”,认为需增加商业赞助的吸引力。


(相关资料图)

配对5亿元拨款 累计仅占7.4%

翻查资料,目前政府推动商界作体育赞助的措施有限,2004年推出的“M”品牌制度刚于今年优化,将每项活动的资助上限由1000万增至1500万港元,以及取消同一申请人举办“M”品牌的活动限额等。另外,政府于2019年拨款5亿元推行“体育盛事配对资助计划”,鼓励商界提供更多赞助,惟由2019年至去年9月,该配对资助计划下,当局实际的累计资助为3731万港元,仅占5亿拨款的7.4%,成绩差强人意。事实上香港商界一直间歇性资助运动项目,前年便有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向奥运金牌选手等杰出运动员发放巨额奖金,以达致宣传之效,惟该类赞助仅属单次性质,令相关运动难以可持续及具规模地发展。

以疫后市场来看,今年“M”品牌制度下共推出12项活动,包括“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渣打马拉松”及“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等,其中4月举办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获国泰航空及丰银行等冠名赞助,成功吸引7.5万人次入场,虽与疫情前2019年的12万人次有距离,但已令香港重回国际舞台。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认为,将运动盛事化才能带动人流,因为单靠本地观众群,门票及广告效益有限,但“七榄”及“渣马”已成国际盛事,对商业机构而言,巨额的赞助费便用得其所,达致庞大宣传效益。过去有研究发现,来港参观七榄赛事的旅客在本地的人均消费达近2万元,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香港选手在东京残疾人奥运会取得2银3铜的佳绩,图为梁育荣等于硬地滚球赛中赢得银牌。

近年倾向支持效益大国际性活动

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指,商界赞助香港体育运动早有先例,1992年香港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港人湛易佳,谋登珠峰旅费,其后获本地饮品品牌赞助,条件是成功登峰后拿 该品牌的横额拍照,湛其后再替同一品牌拍摄饮品广告。李指,即使这类小型赞助,商业机构亦会精密计算,是否值得重复支持同一项运动或同位运动员,因此近年倾向支持效益更大的国际性活动。

不过,体育界人士John指,七榄虽是国际知名体育大赛,亦吸纳大企业赞助,惟讽刺的是并不代表榄球运动在香港十分流行,参加的港人及游客多当成“嘉年华会”,质疑能否推广榄球,“香港精于营办个别运动项目的国际赛,但整体运动产业却毫不成熟。”他补充,M品牌下的活动品牌效应太大,反而抢去大企业的商业赞助份额,令中小型运动比赛更难找寻商业赞助,举步维艰。他指,曾有溜冰学校为办比赛寻找商业赞助,却被商业机构质疑赞助费只能接触到600名学生及其家人,效益不及投放网上宣传,令负责人饱受奚落。

要推动更多商业赞助,浸会大学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提出“自救”方案,指当局应把握近年的体育明星潮,寻找运动推广公司有系统地推广不同的体育明星,“造星”之余,为运动员寻找合适广告工作,收益有助推动运动商业化。他称,近年香港选手于多项国际赛事取得佳绩,形成一股运动员代言商品的风气,如奥运剑击冠军张家朗接拍VISA广告,并出任国际品牌Dior的品牌大使,但他担心个别明星退役或走下坡,明星效应或无以为继。

体育界:参考台日成功案例

刘强调,近年的港队优异成绩反映精英运动员计划有效,体育界应更努力培训及发掘明日之星,安排公关公司按运动员各自特质及奋斗故事作推广,并安排他们到学校或商界进行分享讲座,全面“造星”。他指,现时个别星级运动员忙不停,惟其他有商业价值的运动员则被忽略,长远而言,政府可牵头带领体育总会接洽商业机构,促成为运动员配对工作。

▲体育界指,近年大企业更倾向赞助曝光率较高的“M”品牌赛事,如国际七人榄球赛等。

李兆波坦言,要商界拿出真金白银作商业赞助,必然讲求回报,计算宣传效益及覆盖层面,惟不争事实是本地面对运动产业市场细、观众数量少的“先天不足”,连带宣传效益不大,影响商界赞助意欲,形成“恶性循环”。有体育界人士举例,可参考日本和台湾做法,举例台湾的职业篮球赛是结合商界和体育运动的成功例子,去年“高雄全家海神”队夺得台湾职业篮球冠军,球队班主在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推出各式优惠,成功借运动夺标融入商业销售中。

至于日本,也是开拓商业赞助的佼佼者,多年前该国成立独立体育部门,联系体育组织和商界,又强制体育总会制订商业计划、为体育总会配对商业伙伴,并为体育总会捐款人提供税务宽减等。不过,麦萃才指,香港税率偏低,因应赞助体育活动而提供的税务宽减诱因不大,但现时环球经济欠佳,预期香港大小企业都更审慎理财,对商业赞助更小心计算。麦另外提到,现时上市公司每年需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建议政府及港交所容许指定及认可的商业赞助体育项目,列为当中的“社会责任”,“当商业机构赞助相关活动,等于履行了相关社会责任,可望对商界更具吸引力。”

▲香港选手于东京奥运创出佳绩,为饱受疫情困扰的香港人打气。

盼改“搵唔到食”标签 吸新血壮大行业

多名运动教练指,家长忧虑子女投身体育界会影响学业,甚或担心日后“搵唔到食”的心态已根深柢固,但本地运动行业需要教练及场地管理等专业人员,盼港府加强推广运动普及,才可望吸纳更多有潜质运动员受训,壮大业界。

现时香港约有1300名精英运动员于体院受训,其中500多人为全职运动员,每月领取约7000至4.8万元的津贴。运动教练蔡先生指,全职运动员每月领取7000多元津贴难以维生,足以令个别运动员为生活放弃运动梦想。他补充,政府每年投放巨额资源培训运动员,但却未有好好宣传工作,“除了世一,还有其他运动员的奋斗故事,可让公众改变对体育的负面看法。”近年不少运动员入读大学,亦令部分家长改观,未来希望政府加强宣传,“除了运动员,运动训育仍有教练、场地管理及运动医学等专业,令家长可以放心让子女投身业界。”

▲香港体育学院为1300名精英运动员提供培训,当中500多人为全职运动员。

专家:团体应换位思考 提供合适宣传策略

要突破中小型运动团体难于寻求商业赞助的困境,推广运动文化平台《运动版图》创办人陈冠英指,团体先要改变思维,代入商业机构角度,提供让对方满意的宣传策略。

陈冠英指出,运动团体精于办活动,但不擅长推广宣传,而商界重视投资回报,特别是现今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发达的年代,同一笔宣传费若用于网络,如找KOL拍摄影片等,亦可取得一定的点击率。他建议主办团体争取商业赞助时,要让商业机构知道可透过赞助取得甚么回报、如何增加曝光,以及提升品牌形象。他指,可行方法是团队分工,一批营办活动,另一批作市场推广,惟需留意现时公关人员大多推销消费品,但要将运动员的汗水和故事连结商业品牌及公众并不容易,“运动员的坚毅精神及信念,相对抽象,不易处理。”

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运动公关邱益忠亦指,市场欠缺推广运动的人员,建议相关运动团体或体育总会将推广工作外判,由专人制定宣传策略。他笑指,足球作为全港最受欢迎运动之一,香港足球代表队亦不乏支持者,但作为港队球迷却无法购买一件港队球衣,于香港足球总会的网站亦无出售,该些小例子正反映运动推广不足。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房产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